严幼韵111岁的寿宴,2016年。
纽约的光线有点冷,但老太太妆容精致,嘴角上扬。
她身边坐着郎朗——对,就是那个弹钢琴能把手指头弹冒烟的郎朗。人家专门飞过来给老太太祝寿。
再看左边,那位头发乌黑、笑得特别甜的,是她二女儿杨雪兰。81了,看起来像刚从社区大学退休没多久那种状态……这基因也太不讲道理了吧?
大女儿杨蕾孟86岁,还在出书,编辑过250多本著作。这些数字放在一起,有点像谁家的老母鸡下蛋比赛排行榜。但确实牛。
唐先生,小女婿,也来了。他已经再婚,但每年都带着新夫人一块来给前岳母祝寿。这画风,我小时候只在琼瑶剧里见过——现实版更温馨一点。
还有一张图,是唐先生跟严幼韵跳舞,两个人都乐呵呵的。唐先生白发苍苍,但动作挺利索,不知道是不是年轻时候也爱社交舞那挂。
最离谱的是,这老太太98岁还做了一次大肠癌手术,人家五天就恢复了,还穿高跟鞋满街跑。我26感冒一次都要躺半个月,她直接打破医学认知……
《纽约时报》记者问她长寿秘诀,她说:“不锻炼,想吃多少黄油就吃多少黄油,不回首。”这话搁现在小红书上估计要被喷爆。但你又不得不服气,人活成这样,就是有底气随便说话啊!
“84号轿车校花”这个标签,在1927年的复旦应该很炸裂吧?私塾教育+豪门家庭,一路开挂进大学,当时中国女性能进高校是稀罕事,每天坐自家车去上课,这待遇比现在上海滩富二代还拉风。
舞会上遇到外交官杨光泩,一个才貌双全,一个仕途正旺。这俩结婚的时候,好多人围观,说是上海滩年度盛事,不过后面剧情急转直下:抗战爆发,日本人杀到马尼拉,把杨光泩和其他七个外交官干掉了……
故事一下子变苦情戏码。严幼韵带着40多口人的大家庭,从养尊处优变成主心骨,下地种菜、做肥皂、缝鞋子,全套操作齐活。据说连酱油都是自己熬出来的……我怀疑现代都市青年拿去荒岛生存一个月,都未必能顶住这种难度系数。
最神奇的是,她没有怨言,没有哭天抢地,就这么硬生生把日子熬过去。有空还能弹会钢琴自娱自乐,大概就是传说中的“生活越烂越要体面”。
后来到了纽约,当起联合国礼宾官。从零开始学业务,一路升职成正式外交官。在工作里碰到了顾维钧——驻美大使,也是前夫(杨光泩)的顶头上司。当时两个人关系微妙,各种流言蜚语铺天盖地,说什么早就暧昧啦云云……
张学良晚年写回忆录,说他们打麻将每次结束前都单独聊一会儿,还有一次亲眼目睹顾维钧老婆端茶浇丈夫脑袋现场捉奸。“热茶淋头”,这场景够狗血,但几个人居然全程无表情站原地,看得出来民国名流心理素质是真强悍……
最后顾维钧离婚娶了严幼韵,“第四任妻子”的帽子戴稳当。当事人对外界八卦基本无视,也没人真查清楚到底有没有重叠期。不解释、不澄清、不吭声,只管关起门来继续自己的小日子,这种处理方式,现在倒挺高级,很少有人能做到彻底屏蔽外部噪音。
而且据说顾维钧70多还能接国际法院案子,用17年搞定500万字口述史,全靠身边有个超细心管家的老婆每天凌晨喂牛奶伺候作息节奏……你别说,这么多年夫妻搭档模式,比电视剧还好嗑一点点哈!
1985年顾维钧走的时候97岁,浴室泡澡猝死;80岁的严幼韵敲门没人应,那一天人生第二次丧偶。
7年后,小女儿也没了。
中老年的连续暴击,有时候想想真的比小说设定还狠。但老太太还是没有垮掉,每一年生日照样请客跳舞,该化妆化妆,该穿高跟鞋穿高跟鞋。
她甚至把155件丈夫遗物捐回故乡,还贴10万美元修陈列室,把亡夫念想安排明明白白,然后继续往前走,不留遗憾,也不给自己找麻烦。
关于饮食,她喜欢肥肉甜品,不过量控制很绝;天天锻炼身体,坚持开心为主线。“愉悦”两个字听起来鸡汤,其实落到生活里是真的难做到——尤其是在各种磨难之后还能坚持保持好心态,大部分普通人根本撑不到这一层级……
逢生日聚会,全员精神状态溢出屏幕。一群八九十岁的老人互相夸漂亮、抢着跳舞、玩麻将,你敢信这是百岁老人朋友圈吗?
关键影响力波及下一代,大女儿二女儿80+依旧像四五十岁的模样接受采访,还一本正经“妈妈永远觉得杯子是半满。” 这个世界观简直可以写进心理学教材案例分析系列……
健康秘诀其实人人都有一套公式,可真落到具体某个人身上的时候,总归差那么点意思。有的人越养生越焦虑,有的人怎么折腾都百病不侵。而像严幼韵这样一路劫后余生,却始终保持精致、自律与豁达的人,本来就是极少数存在。
我看到这些照片,再看看自己桌上的泡面和快递箱,总觉得时间用法真的千差万别。同样的一辈子,有些人的版本格外丰富、多彩、有味道……
如果让你选,你更羡慕哪一种?假如有机会问问111岁的老太太,你最想听她讲哪段往事?
免责声明: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网友评论,不构成历史结论,仅供交流探讨参考